4月5日上午,在焕然一新的文化广场,坳下社区舞蹈队的队员正在排练。
只要诉求有人听、忧愁有人解,居民的幸福必定是满满的。去年底以来,罗湖一大批共治成果落地社区,装路灯、加固危墙、增加排洪沟、改造篮球场……这些看似很小的项目,对于老百姓而言都是大事,不少困扰社区多年的老大难问题通过共治平台得以解决。最关键的是,从项目申报到提案P K再到落地实施,居民全程参与,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,主人翁精神也由此激发。
由于城中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,加上原住民和外来居民之间极少沟通和交流,城中村社区的文体活动大多形不成规模,也很难出彩。
莲塘街道坳下社区也曾面临上述困惑。“早些年,我们社区只有一、两个文体社团,社团成员很少,且绝大部分是外来居民。”坳下社区舞蹈队队长田祥玲介绍称,相比之下,本地村民更喜欢宅在家收租、打麻将、洗衣、做饭、带孩子。
坳下股份公司董事长邓森培是个爱体育的人,为了将村民从家里引出来,2006年,坳下股份公司在该社区145栋旁建了一个面积500平方米的篮球场,也称坳下社区文化广场,这是坳下社区唯一一个室外活动场地。

“社区文化广场建好后的头几年,偶尔有居民过去跳跳舞,打打太极拳,之后因为水泥地面坑坑洼洼不安全,铁丝围网和篮球架也破破烂烂,过去活动的居民慢慢就少了。”坳下社区老年人协会副会长何苑梅表示,随着车辆越来越多,社区车位很紧张,居民意见也很大,大概在2012年左右,坳下股份公司将没落的社区篮球场改成停车场,以缓解车位紧张。
“社区有大型活动要用室外场地的时候,需要提前两天在篮球场贴通知,有时候要临时通知车主挪位。”何苑梅说,有一段时间,因为没有室外活动场地,她们只能每天步行20多分钟到仙湖植物园活动,为了争活动地盘,附近几个小区的居民经常闹得不愉快。
自2013年担任坳下社区工作站站长以来,杨春丽心里一直在琢磨一件事,怎么样才能搞活社区里的文体活动?“要壮大文体社团,首先要有平台和场地。”杨春丽说,去年,罗湖共治在全区十个街道全面铺开,在居民的联名提议下,坳下社区递交了改造篮球场重新恢复其功能的提案。
“篮球场的地是村里的,递交提案前,我跟股份公司董事长讲明了项目的重要性,他很支持我们,非常爽快就答应了。”杨春丽说,按照去年的共治规则,每个社区可以申报两个项目,考虑到共治资金有限,坳下社区只报了篮球场改造这一个项目,这也是杨春丽志在必得的项目。无论是在问政还是问效环节,该项目都得到街道议事代表极高的评价。
坳下社区篮球场改造项目获得共治资金16万,该项目于春节前开工,上个月底验收,整个工程包括补平水泥地面并刷漆、刷新广场背景墙、更换篮球架等。4月5日上午,在焕然一新的社区文化广场,坳下社区舞蹈队的几十个队员正在抓紧排练广场舞,她们将参加即将举办的罗湖区2016年“幸福老人”广场舞比赛。
记者注意到,队员当中有不少是本地村民,虽然抄着不同的口音,沟通有点困难,但大家相互照顾,气氛很温馨。“去年的广场舞比赛我们拿了金奖,今年还冲着金奖去。”田祥玲笑着说,2013年以前,因为没有形成规模,坳下社区的文体社团没有走出过街道,如今,她们的社团已经壮大到13支队伍,在全市和全省多项比赛中拿过大奖。
日益丰富的文体活动像一条纽带,将此前互不往来的原住民和外来居民系在了一起,这正是杨春丽一心想要改造社区篮球场的初衷。“接下来我们将召开居民议事会,讨论制定篮球场的管理规章,估计这个月下旬就可以正式对外开放了。”杨春丽表示,在现有基础上,坳下社区还将组建篮球队和羽毛球队。“光是女人出来活动还不行,我希望在社区营造出全民健身的氛围,男人们也要动起来。”杨春丽说。